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中不植骨的生物学基础

来源:牙健网 时间:2023-09-27 17:19:19 责编:护牙顾问 人气:

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中不植骨的生物学基础

窦底骨壁的组织再生潜能

上颌窦为上颌骨内一空腔结构,窦底骨壁大部分为薄的密质骨板,通过松质骨与牙槽骨衔接。



图3 上颌窦影像(图片来源于患者资料)
Reich 等在其研究中对患者行上颌窦底外提升术,6个月后收集了201份上颌窦活体组织切片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在活检扩增区,大多数新形成的骨位于窦底原有的板层骨附近,而在远离提升的区域见到较少的骨再生区域(图4)。作者指出,作为局部宿主骨,即残余牙槽嵴和窦底骨,是参与增强窦血管生成和骨形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也有一些动物实验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图4上颌窦组织切片(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6)
(Old bone (oldB)——旧骨,Bone regeneration (nB)——骨再生,Bone substitute particles (BS)——骨替代颗粒)
2.2 上颌窦黏骨膜的组织再生潜能

上颌窦黏骨膜由骨膜、固有层、基底膜、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组成。固有层中有血管和黏液腺存在,而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其下方的薄层结缔组织则组成了上颌窦的黏膜衬里,也称为上颌窦黏膜或施耐德黏膜(Schneiderian膜)。

 Berbéri A等体外实验分离出的人上颌窦黏膜来源细胞呈梭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具有间充质祖细胞(MPCs)特征,最后,人上颌窦黏膜来源细胞在成骨培养基中也能产生骨桥蛋白。Troedhan 等在对14例患者行经牙槽嵴顶水动力超声空化窦道提升术后填充胶原海绵,通过CBCT观察施耐德膜下骨再生情况,从宏观的角度验证Schneiderian 膜的成骨作用。4个月后发现提升的窦黏膜下及原窦底骨板上方出现同心圆样钙化圈,占据提升空间的30%,7个月时提升区域形成了完全的钙化团块(图5)。该研究认为上颌窦底提升后,上颌窦底黏膜与上颌窦底的骨板均具有成骨效果。最后,作者建议在提升上颌窦的手术中,应更多地依赖骨膜的成骨潜能和微创手术技术,而不是各种移植材料,并且强调了手术过程中保证上颌窦黏膜完整的重要性。



图5 CBCT检查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成骨情况(左2——术后4个月;右2——术后7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