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法根管治疗术治疗有瘘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牙健网 时间:2023-09-28 13:28:47 责编:护牙顾问 人气:

慢性根尖周炎是口腔科常见病,其中有瘘型慢性根尖周炎占较大比例,常规治疗通常是先封药,待窦道封闭及临床症状消除后再行根充,患者复诊次数多,费用较高,同时增加了医生的工作强度。我科应用一次法根管治疗术对2004年~2007年收治的有瘘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进行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前牙、前磨牙有瘘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400例,其中男性281例,女性119例。年龄13~52岁,平均34.7岁。前牙177例,前磨牙 223例。4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200例。2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检验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开髓、拔髓,用Protaper镍钛根管系统(Densply公司)进行根管预备,冲洗液采用3 %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实验组不做根管消毒,一次性用Cortisomol根管糊剂(Pierre Rolland公司)及大锥度牙胶尖根管充填,对照组用木榴油棉捻消毒根管,常规封药后待窦道封闭及临床症状消除后用Cortisomol根管糊剂及大锥度牙胶尖根管充填。拍摄根尖片确定根充效果,2组均根充1周后做永久充填,随访观察术后1年疗效。
1.3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术后无任何症状,咀嚼功能良好,原有瘘管消失,X线显示根尖周病变消失、缩小或无改变。无效:术后疼痛肿胀及出现其他症状,瘘管未愈,X线显示根尖周病变加重,需重新治疗或拔除。

1.4统计处理

2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术后1周实验组14例轻度疼痛(7.00 %),对照组5例轻度疼痛(2.50 %),给予口服抗生素3 d,疼痛均消失。随访1年,实验组有效187例(93.5 %),无效13例(6.5 %),对照组有效191例(95.5 %),无效9例(4.5 %),实验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4329,P>0.05)。实验组患者完成根管充填需就诊1次,对照组患者完成根管治疗平均需就诊3.2次。

3讨论

常规根管治疗术包括根管制备、根管消毒、根管充填3个步骤,根管消毒中根管开放及根管封药均需约5 d~1周,患者需就诊2次或以上。根管治疗中根管预备和根管消毒均不能完全保证根管内细菌及其毒素完全消除[1],同时根管不需要在消毒到无菌后方才充填,根管充填成功与否,主要与根管制备和根管充填是否严密有关。随着现代根管治疗技术、根管扩锉系统、根管治疗显微系统以及新根管充填材料、药物的全面发展,根管制备对根管壁的机械处理更加彻底,根管充填材料持续消毒作用更加有效。一次法根管治疗术即通过使用Protaper镍钛根管系统和 Cortisomol根管糊剂提高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这2个步骤的效果,来弥补消毒步骤中因消毒时间大量缩短而降低的根管消毒效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规范细致的临床操作对一次法根管治疗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要求无菌操作,在扩大根管前应插针摄线X片,测量和计算根管的操作长度,尽量避免将根管内物质推出根尖孔;在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根管时,注意不要加压,以免将根管内物质压入根尖孔,术后1周实验组有14例轻度疼痛,可能是扩大针刺激根尖组织或是将坏死组织推出根尖孔,引起炎症。这种情况在常规的根管治疗中也可发生,如Ahaboreh等[2]报道其发生率为27.4 %,刘乃抒[3]报道使用抗生素可治愈一次法根管治疗并发疼痛的病例。由于前牙及前磨牙的根管条件相对较好,根管变异较少,根管治疗的难度相应较小,故在前牙及前磨牙采用一次法根管治疗有效率较高。术后1年实验组有13例无效,对照组9例无效均为前磨牙,原因可能是前磨牙根管存在变异,导致在三维空间内未完全充满造成失败。因此术前要充分了解根管解剖,准确测量根管长度,并严格根管治疗技术,尽可能进行三维充填,有效充填根管及侧枝根管,以提高一次法根管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对本回答还有问题可以上www$yake#net#cn,加牙齿疼痛QQ群了解:144#2704%84,一次法根管充填可成功用于前牙或前磨牙的有瘘型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疗,具有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医生工作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明振. 牙体牙髓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49273.

[2]Ababoreh ZSM, Ajnegrish AS. Postobturation pain after singleand multiplevisit endodontic therapy A prospective study[J]. J Dentistry, 1998,26(3):227232.

[3]刘乃妤. 急性牙髓炎的急救治疗[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14(1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