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作用及穴位分布

来源:牙健网 时间:2023-09-28 14:38:07 责编:护牙顾问 人气:

    一、治疗作用
    (一)止痛镇静 

    (二)抗炎消肿止痛  引起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多为血管性、机械性压迫、炎症及缺血缺氧所致。压迫及炎症充血、水肿、渗出,可导致局部血循环、组织液和代谢物质的潴留、排泄不畅,甚至积聚、瘀塞。气血运行不通畅或阻塞而生病痛,组织缺血缺氧,缺乏或失去营养及濡润,是致痛的根本原因,即所谓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针灸能改善神经根周围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同时抑制炎症病灶血管通透性的升高,减轻炎症水肿,加之受压神经周围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和丰富,从而缓解了微循环障碍及组织的压迫,使代谢复常,疼痛减轻。  
    (三)抗缺血缺氧抗自由基  研究表明,三叉神经节及其后根的脱髓鞘改变是三叉神经痛的病理基础,多为炎症、压迫引起的缺血缺氧和自由基释放所致。三叉神经末梢脱髓鞘,使轴突裸露,传入传出神经纤维间产生“短路”,使传出冲动通过“短路”变为传入冲动,这种“短路”冲动累计到一定总和即发生阵发性疼痛。针刺除有直接的抗炎消肿止痛作用外,还能改善神经局部组织的血流循环,提高血流量,增加血氧供应,抗缺血缺氧,增强衰退神经元能量代谢,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另外针刺还有清除氧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阻止自由基攻击神经纤维细胞膜的作用。众所周知,自由基是广泛存在于各种化学反应中的活泼基团,组织炎症或缺血缺氧均能引起自由基的大量释放,从而引发所谓的自由基链式反应,导致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神经细胞膜,引起神经纤维的脱髓鞘。

  二、三叉神经痛的穴位分布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阵发性、短暂的剧烈性疼痛。根据中医理论,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受邪。手太阳小肠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的分布区,手阳明大肠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三支的分布区,手少阳三焦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的分布区,足太阳膀胱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的分布区,足阳明胃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二、三支的分布区,足少阳胆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二、三支的分布区。